退休10年的“老虎”落马:反腐败没有“安全区”

2025-4-14 15:5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53742| 评论: 0

2025年3月27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一则通报如惊雷般震动官场:国家发改委原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徐宪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。这位70岁的退休官员,在卸下副部级职务整整10年后,终究没能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。这起案件不仅撕开了"退休即安全"的幻想,更向全社会释放出三个清晰信号:反腐利剑永远高悬,高科技手段成为执纪利器,而最根本的,是党中央对腐败"零容忍"的钢铁决心。

一、退休不是"保险箱",反腐永远在路上

徐宪平的落马打破了"平安着陆"的侥幸心理。从公开履历看,这位湖南籍官员的仕途堪称顺遂:19岁从知青起步,历经炼油厂工人、团委书记、副市长等多岗位历练,49岁跻身副省级,55岁进京执掌国家发改委,退休后还获聘国务院参事、高校特聘教授。然而,退休后的他并未远离公众视野,2025年3月22日还以"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"身份出席人工智能战略论坛并致辞。这种"退而不休"的状态,恰恰为某些心怀侥幸者敲响警钟——无论在职还是退休,只要触碰党纪国法,终会付出代价。

近年来,退休官员被查的案例屡见不鲜。2023年退休22年的江苏高院审判员刘其祥被查,2024年退休14年的四川绵阳市委原副秘书长何翼宇落马,2025年退休9年的深圳政协原副主席王毅被通报。这些案例共同印证:反腐没有"退休豁免期",也不存在"平安着陆"的特权。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强调的,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,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。

二、高科技反腐显威,让腐败无所遁形

徐宪平案的查处过程,展现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新特点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分析、资金流向追踪等技术手段,对其任职期间的经济往来进行深度挖掘,发现了多笔异常资金流动。这种"科技+反腐"的模式,打破了传统办案依赖口供的局限,通过数据比对、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,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。

在徐宪平曾经任职的国家发改委,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,建立了覆盖项目审批、资金分配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平台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控,及时发现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。这种科技赋能的监督模式,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,更形成了"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"的震慑效应。正如国家发改委党组在通报中强调的,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织密监督网络,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。

三、零容忍态度坚如磐石,释放强烈政治信号

徐宪平案的查处,彰显了党中央对腐败"零容忍"的坚定决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反腐败斗争,坚持"打虎""拍蝇""猎狐"多管齐下,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。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正如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指出的,腐败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易发多发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徐宪平案的查处具有特殊意义。他曾参与制定"十二五"规划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重大政策,在能源、金融等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。对这样的"关键少数"动真碰硬,充分体现了党中央"有腐必反、有贪必肃"的鲜明态度。正如国家发改委党组在专题会议上强调的,要以案为鉴、警钟长鸣,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,以实际行动践行"两个维护"。

四、结语: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反腐斗争

徐宪平案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它警示着每一位党员干部: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。任何试图"靠权吃权"的行径,终将受到法律严惩。同时,它也向全社会宣告: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决心坚如磐石,任何腐败分子都休想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反腐败斗争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编辑:星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