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(二十六)

2021-11-22 11:0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62092| 评论: 0

★ 编者按 ★

百年党史,既是党的探索史、奋斗史,也是党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史。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史学习中不仅要悟思想、办实事、开新局,同时也需要以史为鉴汲取“清廉”力量。《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》栏目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党史中的廉洁故事,让大家在学史明理中养清廉之风,在学史增信中筑清廉防线,在学史崇德中汲清廉力量,在学史力行中做清廉表率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

84

袁隆平:质朴与执着一脉相承

说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,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。这么牛气的一个人在生活中就是一个“农民”,为人低调朴实,潜心科学研究,很少在人前高调露面。对他来说,名利这种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,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才具有无穷的魅力。

袁隆平的生活非常节俭低调,他不喜欢住高楼,还住在非常普通的房子里,穿的衣服也很廉价,一件上衣也就十几元,皮鞋100元左右,开的车是10万左右的国产奇瑞。即使他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,但他并没有就此享受生活,依然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农田里。这个年纪的老人理应在家安享晚年,他却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。他现在已经90岁了,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下田。1998年,国际机构就将袁老的品牌价值评估到了1008亿,这只是对他作出的贡献的评价。

他不住豪宅、不坐豪车,把经费全用来搞科研。国家奖励他的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,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。他十几年都在路边摊剪发,穿的衣服也是百十块钱一件,一穿就是好几年。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学界“巨富”,但生活依然简朴,他最看重的是脚踏实地“一辈子做好一件事”,并把这份坚定的意志,传递给儿子。

长子袁安定,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种子公司工作。后来,他跳出舒适圈自主创业,凭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那股坚定的韧劲,先后参与创办了多家农业、科技、种业公司。现在,袁安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。

次子袁定江,和父亲一样,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稳扎稳打的学霸,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到珠海工作。如今已是一家农业科技上市公司的副总裁,他凭借自己的才华,让农民尝到甜头。

小儿子袁定阳从小就是父亲的“小跟班”,天天在稻田里一脚泥一脚水地踩着。他最大的志向就是像父亲一样,一生致力研究杂交水稻。他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后,一直跟随父亲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。深受父亲影响,袁定阳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,勇于探索,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,成为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。

“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”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。无论获得怎样的荣誉,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民。功名之下不忘初心。袁隆平把金钱名利看得很轻,他把各种奖项获得的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。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,他还下地查看“第三代杂交水稻”制种情况。可以说,袁隆平用自己的朴实纯粹、高尚情操书写了为民造福、为国奉献的精彩人生,成为了令人敬仰的“大写的人”。

★ ★ ★

85

刘伦堂:清廉如水 一心为民

刘伦堂是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原党总支书记,2014年6月25日,因病医治无效去世。当年中央组织部追授他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,中央宣传部授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其事迹被拍成电影《刘伦堂》,讲述他几十年如一日,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发家致富及其一生“清廉如水,一心为民”的感人故事。

“程怡患了重病,没钱做手术,找个时间召集大家为她捐款”;“前天去看望张整华,家中很困难,50多岁了,要给他找份轻松点的工作”;“最近村民反映电压不稳,这个问题要赶紧解决”……刘伦堂留下的20多本工作日记上,记录着一桩又一桩这样的民生“小事”。他心里装满群众的烦心事,一门心思为乡亲们解难事、办实事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去世后,留下了的工作日记,里面记满了群众的柴米油盐、大事小情。

当年,刘伦堂一手创办的村办企业第七水泥厂改制,曾经肖铺乡大半财政收入来源于这家水泥厂。“很多人看中了水泥厂的效益,便想拉着我弟弟刘红兵一起入伙。”刘文兵说,其弟弟在东钢钢铁厂上班,厂里效益不好,经常发不出工资。有人想利用他父亲的关系拉刘红兵一起承包水泥厂。刘伦堂知道后非常生气,并斩钉截铁地说:“你要是掺和水泥厂承包的事,以后你就不是我儿子。这辈子我的手伸出来是白的,不能因为你们让我的手染黑。”从这以后,刘红兵再也没提此事,只得安心工作。在钢厂改革的浪潮中,不管多苦多累,刘红兵一直咬牙坚持,不仅没下岗,还入了党提了干。

2013年8月,年过七旬的刘伦堂身体出现不适,但为了化工厂周边的住户拆迁工作经常加班到半夜。刘文兵心疼老父亲,对他说:“这个地球离开你照样转,有些事你就不能让年轻人去干吗?”可是父亲却回答他:“我带头干和我带领他们一起干,事情会落实得更快更好,因为乡亲们相信我。”

2013年9月,刘伦堂被诊断为肝癌,身高1米75的老人被疾病折磨得不到100斤。为了工作中保持清醒头脑,坚决不用止痛药。2014年6月25日,刘伦堂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。他的身后留下了一麻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,还有村民们对老书记永远的尊敬和怀念。

“整理遗物时,父亲留给我们兄弟俩的只有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钱。”刘文兵说,父亲也留给了他们兄弟俩家风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——“认真做事,清白做人”。

★ ★ ★

86

王瑛:纪委书记的好榜样

王瑛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、县纪委书记,在纪检监察一线奋战20年。2008年11月27 日因病情恶化,在送往医院途中不幸去世,年仅47岁。她是人民群众心中“永远的巴山红”,是纪检监察干部心中“忠诚坚定、担当尽责、遵纪守法、清正廉洁”的丰牌。

王瑛参加工作以来,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,忠诚履行职责。她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去定位,坚决维护政令畅通,探索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为民服务零距离、干群关系零隔阂、监督监察零空档、案件查处零搁置、再塑形象零起点的“五个零”工作法建立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,以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,使村级信访案件占全县案件的比例大幅度下降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。在她带领下,南江县纪委的工作在巴中市名列前茅,并被省纪委授予“办案工作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
20年纪检监察工作生涯中,王瑛坚持原则,一身正气,铁骨铮铮,动真碰硬“唱黑脸”,同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。先后直接牵头办理疑难、典型案件50余件,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。

她秉公执纪、敢于碰硬,从不为亲情、友情所羁绊。她牵头制定了案件检查“六不准”工作纪律,执行说情登记制度。在查处县水保办套取专项资金、县供销社扣留下岗职工安置补偿费等案件中,面对阻力不屈不挠,一查到底,坚决维护党的纪律、国家法律权威。在查办某派出所民警玩忽职守致人死亡案时,她连续5天5夜战斗在办案一线,仅用2个月时间,就查清了这起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案件,使10余名违纪违法人员受到应有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制裁。她坚持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,在查办案件的同时积极教育挽救犯错误的干部,先后回访帮助50多名受过处分的党员,鼓励他们改过自新,传递了组织的温暖。曾受到重处分的干部柳某至今还心存感激,年年清明为王瑛扫墓献花。

王瑛认定自己只是个“人民权力的保管员”,干干净净办事、堂堂正正做人,树立了纪检监察干部公私分明、大公无私的良好形象。

她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作风,艰苦朴素,下乡轻车简从,从不搞迎来送往,努力倡导少花钱、多办事。在南江县工作期间,她一直住在职工旧宿舍,墙掉了皮就用白灰刷刷,办公设备旧了仍坚持使用,严格要求县纪委机关带头讲节约,绝不跟风翻新设备。

她严于律己、不徇私情,从不搞特殊,即使家人再三请求,也没有为身处偏远名族地区的弟弟、妯娌调动工作;即使家庭经济负担较重,宁愿在信用社贷款8万元填补家庭开支的空缺,也绝不用一丝权力谋取私利。

★ ★ ★

87

谭彦:清正廉洁“铁法官”

谭彦生前系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。

他在审理案件中,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,不向恐吓低头。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,1989年被诊断患有纤细空洞性肺结核,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抗争,用更加忘我的工作实践自己“活着就要工作”的誓言。在1993年至1994年身患重病的情况下,审理案件108件,高出全院人均审案件数44%;结案105件,高出全院人均结案50%,两项工作指标都名列全院第一,而且无一发回改判。

任法官20年间,谭彦始终不为钱物所动、不被人情左右,坚决不办关系案和人情案。在开发区法院1994年的廉政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谭彦,一年拒贿6000余元,拒请吃15次。”不为人情所动,不受金钱诱惑,不被权力左右,不向恐吓低头,这就是谭彦的铮铮铁骨。谭彦常说:“我们是人民法官,在法庭上,要忠实地捍卫法律的尊严;在法庭外,还要用自己的真情,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学法、懂法、守法。”他建立了缓刑罪犯回访制度,帮助他们弃恶从善、重新做人。

1994年,谭彦连续5天高烧不退,仍坚持出庭。同事实在不忍心,就连拉带拽把他送进了医院。医生看过他的胸透片后,直呼“不敢相信这个人还活着”。在开发区法院1993年7月至1995年7月的考勤表上,总共560个出勤日,除去48天因病请假,剩余的512天谭彦保持全勤。

凭借对司法工作的满腔热忱,谭彦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,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十大中国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。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。

2004年11月28日,这位与病魔抗争了15年的“铁法官”永远倒下了。同事整理谭彦遗物时,在他的办公桌下发现了一张纸,上面写着:“生命就如一朵火焰,渐渐烧尽自己。但当一个孩子新生了,他就得到一个新的火苗。




责任编辑:棉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