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到太康县文广旅局任职以来,有赛必参、有一必争、有冠必夺,因工作成绩突出,在全省、全市屡作典型发言;他心系群众,在下乡扶贫返程路上安排工作时,突然昏迷至今未醒;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,家像一个旅馆,而单位更像他的家……他是谁?他就是“拼命局长”王拥军。 
最后一次通话
6月20日是父亲节,儿女的祝福令这个特殊的日子处处洋溢着幸福。原太康县文广旅局局长王拥军80岁的老父亲却失落地独坐在椅子上,他紧盯着墙上的全家福深深地叹了口气:“唉,拥军已经在医院昏迷整7个月了!” 
“振华,平岗村的办公条件较差,咱开会研究一下给村室安装一台空调吧?我明天……”这是王拥军病倒前给单位同事打的最后一个电话。 2020年,按照县委、县政府的工作部署,王拥军担任王集乡脱贫攻坚分包乡镇负责人、平岗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。他走遍了王集乡3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,带领文广旅局帮扶干部吃住在村,走访群众、研究问题、落实政策,圆满完成“四个清零”目标任务。
2020年11月21日,天气特别冷,还下着小雨。王拥军带领帮扶队员在平岗村紧张地开展工作,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做着最后的冲刺。整整一天,他一户一户查阅档案、核对资料、督导检查,发现问题现场办公。中午他在村室匆匆地吃了半碗大锅菜就又埋头工作,直到18时30分,精疲力尽的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返程。 
刚坐到车上,他搓搓冻僵的双手自言自语道:“平岗村的干部确实需要一台空调啊!”紧接着就拨通了局财务股股长张振华的电话,通话还未结束,他就双手抱头昏倒在了车座上!司机发现情况后,狠狠地踩下油门向医院方向冲去,19点左右送至县人民医院抢救,诊断为脑溢血。因病情严重,在县医院紧急处置后转至郑州,可7个月过去了,王拥军至今昏迷不醒。 “要干,就干到最好” “王局长的病都是累的,他平时太辛苦了!”该县文广旅局办公室主任张紫旭和王拥军接触最多,对他也最了解。“一年365天,他没有休过假,几乎每天都工作18个小时以上。”
2017年7月,50岁的王拥军被组织任命为县文广旅局局长。面对文化、广电、旅游三家单位合并、人员思想混乱、遗留问题多等状况,王拥军多方协调解决了自收自支的原电影院、剧院、电影公司因机构改革遗留下来的“三大难”问题,使100余名职工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,为82人安排了公益岗位。 
下岗职工张青(化名)原来是一个老上访户,甚至组织人员集体上访,王拥军亲自带着他到有关部门跑了十多趟,将他的问题彻底化解。张青非常感动,不但解散了他创建的微信“告状群”,还与王拥军“化敌为友”。
毛庄镇王隆集村的一名老放映员,由于长期生活在外地,错过了补贴手续办理时间,王拥军陪同老人多次协调,帮其解决了问题。老人诚恳地对文广旅局的同志说:“王局长是党和国家的好干部,你们可一定要跟着他好好干啊!” 
“要干,就干到最好。”这是王拥军经常说的一句话。上任伊始,面对混乱的局面和200多万元的赤字,王拥军没有退缩。他想方设法协调资金,争取项目,合法、合规、合理利用资金,3个月后就实现了创收。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支持下,统筹实施了无线、无线数字、有线三种方式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;实现全县774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;新农村大喇叭工程覆盖全县2800多个自然村。太康道情戏《清洁工》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艺术节,入围第十八届全国“群星奖”决赛,参加了在澳门城市大学文化中心举行的“豫澳同心 爱我中华”——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河南戏曲名家文艺演出。太康道情《王金豆借粮》登上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舞台,两次走进清华大学演出,打造了太康特色文化品牌。太康县文广旅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,在全省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作典型发言。有赛必参、有一必争、有冠必夺,是王拥军对工作的追求,他用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,彻底扭转了该县文广旅工作在全市的落后局面。 待群众似亲人
脱贫攻坚中,王拥军联系的是王集乡无梁阁行政村,他驻村以来,为村里考察致富项目,发展养殖产业,投资400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的槐山羊养殖场;落实光伏发电项目,链接贫困人口200多人;推荐木材收购,增加村民收入;扶持村民李广创业开办门厂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;修通村公路5公里,安装路灯60盏;墙体喷绘1000多平方米……不仅扶贫,王拥军也注重扶志和扶智,他经常主持召开支部会、党员会、群众会武装思想,开展“一会六评”活动,鼓舞士气,涵养淳朴民风,引领贫困户感党恩、跟党走,不等不靠,凭勤劳脱贫致富。 
贫困户的冷暖,时时刻刻牵动着王拥军的心。无梁阁村贫困户王钦中的儿子王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东南大学后,王钦中为孩子的学费发了愁。王拥军知道后,亲自送去路费2000元,并安排专人协助办理贫困生无息贷款。李德军家脱贫后添置了一台新电视机,想申请再装一路有线电视,王拥军给他解释这不符合政策,第二天自费给他家安装上了一个“锅子”。 斧头岗村48岁的贫困户吴春喜,妻子和一双儿女都有智力残疾,王拥军为他们一家四口申请了低保,进行了危房改造,又给他们家拉上院墙,贴上地砖,买上大床、沙发、柜子等家具。 吴春喜的女儿得了皮肤病,王拥军让家人在县城买药亲自送过去。第一次去贫困户孙美英家,王拥军震惊了,这哪里是家?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场!王拥军冒着酷暑亲自给他们家打扫了一天,最后租了一台挖掘机把垃圾全部埋掉。 村民王海豹因车祸下肢瘫痪,王拥军听说后给他儿子送去了3000元助学金。“这样的事情太多了,我可以讲上好几天,够你写上一本书!”王集乡斧头岗村支部书记李昆峰告诉记者,“王局长还特别没架子,因为经常来,所以和我们村民都很熟悉,我们村子里的狗都不咬他。”正在走向富裕的贫困户们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恩情,没有忘记帮扶部门的努力。“新修的公路我们在走,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我们在吃,路灯我们在用,有线电视我们在看。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,没有帮扶干部,哪有今天的好日子……”王均明、李庆德等村民纯朴的话语,真实反映了帮扶成效。 “好局长啊。”谈起王拥军,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哽咽着说。“如果可以,我真的愿意去替他!”道情剧团创作的现代戏《太康人家》从选题到编剧、排练、参赛,王拥军都亲自过问,他多次到排练场慰问演职员工,给他们加油鼓劲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最后,该剧目一举夺得周口市第七届戏曲大赛第一名。当看到剧团取得成绩时,他倍感欣慰;对演员的辛苦付出,他感同身受。张天印还记得,道情剧团去清华大学演出时,王拥军亲自带队,当他看到小演员卸妆揭掉提眉的胶贴时痛得直冒汗,王拥军当时就心疼地红了眼圈。本来约好第二天去陪演员参加比赛的王拥军病倒了,听到这个消息,张天印主任和王小花等演员痛哭失声。 “忙”,成了生活常态 提起自己的儿子,王拥军80岁的老母亲未语泪先流。“孩子今天这样,我也有责任。他同事早就给我说过,他最近偏头痛,开会时爱捂着头,吃饭时手也抖,我劝过他几回去检查一下身体,他说太忙,我怕耽误他工作,心一软就没有逼他去。”母亲自责地说。 王拥军的“忙”,家人深有体会,也给了他最大的谅解。对王拥军来说,家像一个旅馆,而单位更像他的家。虽然在当地工作,但妻子、儿子却很难在家里见他一面、和他说上几句话。王拥军每天都加班到凌晨1点多钟,妻子一觉醒来,经常看到他在书房内工作;侄女的婚礼,给他买好了机票也没能参加;岳父做手术住院12天,他始终没顾上看望;妻子肺积水住院治疗,他也没能抽出时间;母亲两次住院,他还是没能照顾。2019年10月,父亲住院做了胆切除手术,王拥军仅去了一趟,侍候老父亲不到一个小时,就被单位的一个电话又要叫走了。 深明大义的老父亲没有责备儿子,反而安慰他:“你快去吧,干好工作就是为我尽孝了!”王拥军拉着旁边老母亲的手热泪长流,他愧疚地说:“妈,等我退休了一定好好侍候你们,把现在欠你们的加倍还上!”有位亲戚劝他:“你不图名不图利,工作上就别那么拼命了。”王拥军严肃地说:“我们党员干部不带头拼、带头干,社会咋发展,国家咋富强!” “外响里不响”,这是妻子程磊对王拥军的总结性评价。王拥军刚到县文广旅局上任时,就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,告诫所有亲戚和家人:谁也别想通过他占公家的一分钱便宜。家里的大事小情王拥军根本没有管过,他像个甩手掌柜。儿子考大学、孙子出生他没管过,老家盖房、父母过生日都是事后从别人那里听说的。婚后,陪妻子外出旅游的承诺全是“空头支票”,一次也没有兑现过。如今,大儿子还未找到工作,儿媳去了四川打工。严格来说,他不是一个好儿子,不是一位好父亲,更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。 虽然帮扶贫困户很是大方,但王拥军平常却极其节俭,一件衬衣洗得已经发黄,他仍舍不得仍掉,开会时有同事提醒他后背有了破洞,他才不得不换了一件衣服。脚上一年四季都穿着的一双皮鞋,也是在鞋底开裂的情况下才换掉的。在王集乡驻村时,也有人经常看到他工作忙起来,一个馒头加点咸菜就是一顿饭。 大象无形,大爱无声。王拥军的病床前经常挤满前来看望的人群,县领导来了、单位同事来了、王集乡的镇村干部来了、原来的贫困户来了、曾经的上访户也来了……他们多想告诉你全县文广旅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了,多想告诉你太康已经退出贫困县序列了,多想告诉你乡村振兴的大幕拉开了,多想告诉你父母亲友都想你了……此时,病床上的王拥军若是有知,一定不会后悔他为党和人民作出的牺牲,一定不会后悔爱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,一定不会后悔他痴心付出的辛苦和汗水! 相信好人终有好报!祝“拼命局长”王拥军早日醒来!
责任编辑:棉棉 |